刚才和一个朋友聊天,突然有些想法,做互联网时间太久、太专注,换一个角度,有些不一样的思考:一个本地化的网站究竟该怎么样去做?
我身边已有太多的网站倒下,虽然是地方网站,有些投入也不少,也有几百万,按道理砸也能砸出来。这些网站都有个很明显的特点,就是本地化做得不够。模仿新浪、淘宝等等之类网站的多。而我自己,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这么做。
首先有一点很明确,本地化网站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,这方面我有些自己的体会,主要是对于市场的了解和把握。
我这个朋友不做互联网,却是标准的本地生活者,对于他来说,首先注重的就是网站的第一印象——这里属不属于我?比如绍兴的特色,乌毡帽、乌篷船,如果一个本地网站这些都无法表达出来,本地居民会找到归属感吗?
刚才和一个朋友聊天,突然有些想法,做互联网时间太久、太专注,换一个角度,有些不一样的思考:一个本地化的网站究竟该怎么样去做?
我身边已有太多的网站倒下,虽然是地方网站,有些投入也不少,也有几百万,按道理砸也能砸出来。这些网站都有个很明显的特点,就是本地化做得不够。模仿新浪、淘宝等等之类网站的多。而我自己,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这么做。
首先有一点很明确,本地化网站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,这方面我有些自己的体会,主要是对于市场的了解和把握。
我这个朋友不做互联网,却是标准的本地生活者,对于他来说,首先注重的就是网站的第一印象——这里属不属于我?比如绍兴的特色,乌毡帽、乌篷船,如果一个本地网站这些都无法表达出来,本地居民会找到归属感吗?
我是属于年纪偏轻型,所以网站运营思路方面总在追求新、年轻、时尚等元素,但是这真的是本地居民喜欢的网站吗?
网站理念再新,也得符合市场,我觉得本地网站最根本的就是立足本地,服务本地经济。也就是说一定要切切实实做出价值,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广告(媒体)价值,更重要的是要做成平台,比如电子商务。
前段时间我们和一些较大的品牌谈合作,像建行、移动、联通、可乐等,后来发现这个市场有,而且很稳定,我们现在基本就可以拿过来,但是依靠这个市场做不大,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广大中小商家。
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做网上卖东西,希望自己能先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,包括货源、配送、支付、订单管理等各个环节,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出来,商家怎么能相信网上可以开店赚钱?如果我们都不熟悉这里面的东西,怎么能提供一个真正有用的平台?
本地网站不一定要以娱乐为主,但是一定要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,有实实在在的服务。对于商家来说,他们更能接受的方式是利润分成而不是广告,因为这样他们的风险几乎能降到零。
我们现在的思路也是这样,对于一些品牌收广告费,而且要收得贵;但是对于普通商家,通过风险逆转(即利润分成)的方式让更多的商家能够参与进来,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将市场操作起来。还有一种做法,就是将资源打包,收年租金,这一点类似B2B的做法,来源于我们以前做中供产品代理的经验。
但这些东西最终的效果如何,还得市场来检验,我们现在也只是刚刚开始。
这些天对于本地化的思考有了一些头绪,其实做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是跟着潮流在走,真没有好好的去思考下,本地化网站到底该如何定位?
我现在已经下定决心,做就做一个彻底本地化的网站,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、网站的界面设计反映出本地化特色,比如多用本地有代表特色的图片,乌篷船、乌毡帽、水、黄酒、古街等;
2、网站的栏目导航名称也得本地化,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亲切,意识到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相关的,努力营造一种家的感觉。
我们现在就叫得太标准:空间、群组、社区、商城。这一点我觉得19楼做得不错,一是用#楼来区分论坛版块,很有本地特色;然后栏目导航:公共会所(相当于社区),邻友圈(相当于群组),折扣天堂(商城),城市银行(积分),还有像城市热点、城市活动、城市博客、城市地图;称注册为入住。等等。总之,一个做得优秀的本地门户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。
3、内容本地化。有几块是必有的:
(1)本地特产,详细介绍,附图片、评论、价格等等;
(2)本地旅游景区、公共场所,也是图片、评论;
(3)本地名人,同样要详细;
(4)本地文化、历史,这些也要深挖。
以上这些就像黄页一样,作为一个本地化网站必备。
4、总结:从外形到内涵,彻彻底底的本地化,让本地居民一进来就找到归属感。
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,不过没学完,大二就出来学校了,那是04年,刚开始就是做一个校园网站,一直到去年9月才改为现在的网站。现在网站有一万多会员,大部分用户还是大学生,关于情感、校园之类的话题居多,离我们定位的本地生活网差得有点远。客户有近二十家,包括建行、农夫山泉等比较知名的。
我属于后知后觉型,前三年都是闭门造车,基本不看理论,也不得方法,就是搞个网站,经常搞问卷调查(几乎每个月一次),想尽办法推广。花了很大力气,但是效果却差得远。
我们公司现在有10多个人,都是全职,吃苦精神很强,但运营能力还是很缺乏,技术方面一直都是弱项,现在才得到加强。我们一直没有采取开源的程序,几乎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开发,因此运营受网站开发进度的影响也比较大。之前推广的时候几乎采用人海战术,最多时接近40多个人,都是找的大学生做兼职,名片、传单、横幅、展板、海报、报纸软文、电视采访、讲座、活动等等,几乎能够想得到的我们都用过,而且是很频繁,不仅成本高,也耗费精力,效果有,几乎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网站,但上的人不多,留下的也不多,参与的就更少了。
两年下来,累计投入已近30万,对我们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,因为我们没有任何风险、天使投资,都是自己凑的。
去年5、6月份开始在网上找些理论的东西研究,当时看到了麦田老师的博客,一直跟踪着看下去,还有谢文、Keso,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篇新年对话,好像就是从那篇文章开始关注这三个人的。我虽然理论能力不强,但是实际经验比较多,毕竟这么埋头苦干了三年,所以非常有感触。那时候才开始强化理论体系。
有了这些开始,我将网站重新定位,最终确定了社区+电子商务的模式,主要组成栏目为空间、群组、社区、商城。基本想法是吸收SNS里一些比较好的东西(主要是互动方面的)来做社区,通过社区频道的细分和传统行业结合,最终实现商业化操作。因为觉得单纯的BBS现在再做意义不大,而纯粹的SNS对于地方区域来说实际意义也不大。
调整后经过这一年多的运营,特别是最近,体会越来越深。
刚开始我们一直强调UGC,整个网站一个编辑也没有,所有内容都是由网友提供,确实做到了100%的原创,但是后来发现,真的具有原创能力的人太少,而且信息发布后很快就沉下去了,浏览量不高,当时就意识到,非常需要加强编辑力量,推荐一些好的话题,定期做一些专题,让更多人参与讨论,直到今年8月份才招了两个人负责编辑。
总结下,主要是三点:
一是现在论坛形式仍是主流,这一点在近几年很难改变,这是大环境;
二是空间和群组对于地方网站来说不是最重要的,地方站重要的是要做出影响力,前期应该尽量突出社区的地位,弱化空间和群组(只当基本的存在形态就行),提供必要的互动就行,比如评论、互访、留言。应该把主要流量都导入社区;
三是要把社区当媒体运营,突出网站本身的编辑、推荐、组织作用,要激发、引导用户的参与。
基于以上三点,我也将网站做了很大调整,接下来测试完后将上线。
我是属于年纪偏轻型,所以网站运营思路方面总在追求新、年轻、时尚等元素,但是这真的是本地居民喜欢的网站吗?
网站理念再新,也得符合市场,我觉得本地网站最根本的就是立足本地,服务本地经济。也就是说一定要切切实实做出价值,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广告(媒体)价值,更重要的是要做成平台,比如电子商务。
前段时间我们和一些较大的品牌谈合作,像建行、移动、联通、可乐等,后来发现这个市场有,而且很稳定,我们现在基本就可以拿过来,但是依靠这个市场做不大,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广大中小商家。
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做网上卖东西,希望自己能先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,包括货源、配送、支付、订单管理等各个环节,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出来,商家怎么能相信网上可以开店赚钱?如果我们都不熟悉这里面的东西,怎么能提供一个真正有用的平台?
本地网站不一定要以娱乐为主,但是一定要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,有实实在在的服务。对于商家来说,他们更能接受的方式是利润分成而不是广告,因为这样他们的风险几乎能降到零。
我们现在的思路也是这样,对于一些品牌收广告费,而且要收得贵;但是对于普通商家,通过风险逆转(即利润分成)的方式让更多的商家能够参与进来,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将市场操作起来。还有一种做法,就是将资源打包,收年租金,这一点类似B2B的做法,来源于我们以前做中供产品代理的经验。
但这些东西最终的效果如何,还得市场来检验,我们现在也只是刚刚开始。
这些天对于本地化的思考有了一些头绪,其实做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是跟着潮流在走,真没有好好的去思考下,本地化网站到底该如何定位?
我现在已经下定决心,做就做一个彻底本地化的网站,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、网站的界面设计反映出本地化特色,比如多用本地有代表特色的图片,乌篷船、乌毡帽、水、黄酒、古街等;
2、网站的栏目导航名称也得本地化,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亲切,意识到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相关的,努力营造一种家的感觉。
我们现在就叫得太标准:空间、群组、社区、商城。这一点我觉得19楼做得不错,一是用#楼来区分论坛版块,很有本地特色;然后栏目导航:公共会所(相当于社区),邻友圈(相当于群组),折扣天堂(商城),城市银行(积分),还有像城市热点、城市活动、城市博客、城市地图;称注册为入住。等等。总之,一个做得优秀的本地门户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。
3、内容本地化。有几块是必有的:
(1)本地特产,详细介绍,附图片、评论、价格等等;
(2)本地旅游景区、公共场所,也是图片、评论;
(3)本地名人,同样要详细;
(4)本地文化、历史,这些也要深挖。
以上这些就像黄页一样,作为一个本地化网站必备。
4、总结:从外形到内涵,彻彻底底的本地化,让本地居民一进来就找到归属感。
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,不过没学完,大二就出来学校了,那是04年,刚开始就是做一个校园网站,一直到去年9月才改为现在的网站。现在网站有一万多会员,大部分用户还是大学生,关于情感、校园之类的话题居多,离我们定位的本地生活网差得有点远。客户有近二十家,包括建行、农夫山泉等比较知名的。
我属于后知后觉型,前三年都是闭门造车,基本不看理论,也不得方法,就是搞个网站,经常搞问卷调查(几乎每个月一次),想尽办法推广。花了很大力气,但是效果却差得远。
我们公司现在有10多个人,都是全职,吃苦精神很强,但运营能力还是很缺乏,技术方面一直都是弱项,现在才得到加强。我们一直没有采取开源的程序,几乎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开发,因此运营受网站开发进度的影响也比较大。之前推广的时候几乎采用人海战术,最多时接近40多个人,都是找的大学生做兼职,名片、传单、横幅、展板、海报、报纸软文、电视采访、讲座、活动等等,几乎能够想得到的我们都用过,而且是很频繁,不仅成本高,也耗费精力,效果有,几乎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网站,但上的人不多,留下的也不多,参与的就更少了。
两年下来,累计投入已近30万,对我们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,因为我们没有任何风险、天使投资,都是自己凑的。
去年5、6月份开始在网上找些理论的东西研究,当时看到了麦田老师的博客,一直跟踪着看下去,还有谢文、Keso,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篇新年对话,好像就是从那篇文章开始关注这三个人的。我虽然理论能力不强,但是实际经验比较多,毕竟这么埋头苦干了三年,所以非常有感触。那时候才开始强化理论体系。
有了这些开始,我将网站重新定位,最终确定了社区+电子商务的模式,主要组成栏目为空间、群组、社区、商城。基本想法是吸收SNS里一些比较好的东西(主要是互动方面的)来做社区,通过社区频道的细分和传统行业结合,最终实现商业化操作。因为觉得单纯的BBS现在再做意义不大,而纯粹的SNS对于地方区域来说实际意义也不大。
调整后经过这一年多的运营,特别是最近,体会越来越深。
刚开始我们一直强调UGC,整个网站一个编辑也没有,所有内容都是由网友提供,确实做到了100%的原创,但是后来发现,真的具有原创能力的人太少,而且信息发布后很快就沉下去了,浏览量不高,当时就意识到,非常需要加强编辑力量,推荐一些好的话题,定期做一些专题,让更多人参与讨论,直到今年8月份才招了两个人负责编辑。
总结下,主要是三点:
一是现在论坛形式仍是主流,这一点在近几年很难改变,这是大环境;
二是空间和群组对于地方网站来说不是最重要的,地方站重要的是要做出影响力,前期应该尽量突出社区的地位,弱化空间和群组(只当基本的存在形态就行),提供必要的互动就行,比如评论、互访、留言。应该把主要流量都导入社区;
三是要把社区当媒体运营,突出网站本身的编辑、推荐、组织作用,要激发、引导用户的参与。
基于以上三点,我也将网站做了很大调整,接下来测试完后将上线。
本文作者: